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南大精神大讨论(四)」诠释大学内涵,彰显南大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月26日, 新时代“南大精神”座谈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 校党委书记胡金波出席会议。中科院院士吴培亨、郭子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丁帆,老领导韩星臣、姚润皋等参加

4月26日,新时代“南大精神”座谈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校党委书记胡金波出席会议。中科院院士吴培亨、郭子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丁帆,老领导韩星臣、姚润皋等参加座谈交流,围绕南京大学120年发展史,就提炼新时代“南大精神”内涵展开研讨。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薛海林主持。

胡金波指出,在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为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学校党委开展新时代“南大精神”大讨论主题活动,希望进一步提炼、概括、研究新时代“南大精神”,引领南京大学向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胡金波强调,新时代“南大精神”既要体现大学的内涵,也要展现南京大学的初心。大学是传承和研究科学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学术勃发的圣地,荡漾着自由之波、涌动着创新之泉、游弋着快乐之鱼。从李瑞清“视学校为家庭,视老师为父母,视学生为子弟”,到陶行知“爱满天下”,再到罗家伦“知识的责任”,一代又一代南大人不断丰富和发展“南大精神”的内涵。胡金波强调,面向新时代、新要求,要进一步总结提炼南京大学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不断发展、历久弥新的精神特质。

会议听取了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云松关于新时代“南大精神”大讨论主题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与会代表就如何进一步提炼新时代“南大精神”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韩星臣通过视频分享了感悟和思考。他指出,提炼新时代“南大精神”既要注重历史的传承,同时也要关注未来的发展。

吴培亨认为,嚼得菜根是南大百廿发展历程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南大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南京大学既是社会的一员、民族的一员,也要敢于勇立潮头、引领发展。

郭子建指出,长久以来,南京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新时代“南大精神”要能够体现南京大学开放包容的特质。

丁帆从校训的角度指出,要以“南大魂”作为新时代“南大精神”的总纲,展现南京大学的精神内核。

姚润皋、退休教师代表方延明等表示,提炼“南大精神”需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与校训、校歌形成差异,展现鲜明的南大特色,在新时代继续讲好南大故事。

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党委办公室主任王明生,校团委书记蔡颖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时昱等围绕新时代“南大精神”的思政育人功能展开讨论。他们表示,新时代“南大精神”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希望未来能够拓宽传播形式、创新教育方式,促进南大学子对新时代“南大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等表示,南大精神反映了南大的精神史和奋斗史,彰显了南大人对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展现了南京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他们进一步从传统提炼、体用关系、叙事内涵、内在逻辑等方面对如何提炼新时代“南大精神”进行深入分析。

机关党委副书记范赟、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姚远、哲学系副主任孙乐强等分析了“南大精神”的时代特性。他们认为,“南大精神”具有覆盖性、代表性、导向性的特点,体现了南大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建议进一步凝练贯穿南大百廿的精神内核,同时基于新思想、新论断展开论述。

参加会议的还有相关院系、部处负责人及退休教师代表等。

【来源:南京大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njshkxzz.cn/zonghexinwen/2022/0504/836.html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再添新证
下一篇:日军罪恶不容抵赖!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

南京社会科学投稿 | 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 南京社会科学版面费 | 南京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南京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