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4/29]
- · 《南京社会科学》投稿方[04/29]
- · 《南京社会科学》数据库[04/29]
- · 《南京社会科学》期刊栏[04/29]
高考生如何保持积极心态、收获成长 ——访中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记者:如同一根紧绷的弦突然松弛下来,高考结束后,考生很容易产生新的焦虑。这该如何纾解? 第一,把积极心态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让思政教育可感知。我们在思政教育中所
记者:如同一根紧绷的弦突然松弛下来,高考结束后,考生很容易产生新的焦虑。这该如何纾解?
第一,把积极心态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让思政教育可感知。我们在思政教育中所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利他精神等,和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念是相通的。可以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技巧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测量或者观察标准,让思政教育的效果能呈现出来、感受得到。
总而言之,利用考后时机让自己从备考备战状态“转型”,进入一种更加正向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状态。
彭凯平:疫情往复,人们的个体活动、社会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对这届高考生来说,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长时间线上学习带来的不确定感,进而容易滋生焦虑情绪。但某种程度上,影响是普遍的,没必要过分放大焦虑,因为与你比较的并不是前后届,而是同届同学。面对一样的困难挑战,只要比别人做得好,就能脱颖而出。
反过来想,疫情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变化。最明显的一点,疫情让个人心理品质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这也是考生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比如,考生更加明白了主动精神的重要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驱力”。线下学习可以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线上学习则要靠自己的专注与努力。比如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抵挡种种诱惑,坚定地执行学习计划。比如集体意识,当网络学习变成一件很个体化的事情,必须有一种“时刻跟上不掉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未来谋划力,如何有计划、有谋略地安排好学习生活,等等。这些都是以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品质。
5月25日,贵州省岑巩县第一中学高三学生正在做减压游戏“多足毛毛虫”。唐鹏摄/光明图片
第三,及早进行心理知识的大众教育,让心理教育普及化。在很多国家,心理学是必修课,做人的第一个技能就是知悉自己的心态。虽然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有心理课程,但是这种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仍存在一定差异。传统心理学强调控制、管理、压制,而积极心理学强调转移、替代、升华。
如何积极看待成绩、做好规划?我总结了“ABC”原则。
责任编辑:苏展
记者:面对以后人生中的关口,个体应如何培育积极心态?
记者:高考结束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成绩出炉、填报志愿、做好规划。考生该如何看待成绩并做好人生规划?
落实积极教育有几个方面很重要。
把积极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里还有三个建议。
第二,把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现代化。今天的道德教育,应该更加实用、接近现代生活。
编辑:范菁
1?收获成长的力量
“C”即communication,沟通。无论是好心情,还是坏心情,一定要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去倾诉、交流、沟通。
彭凯平:一是学习放松的技巧,比如静坐、冥想。因为无论得到什么样的消息,都会让身心激动。二是培养运动的习惯。高三的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太多时间运动,这段时间刚好补回来。每天运动15到30分钟,大脑会分泌出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会让你心情振奋。三是涵养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欣赏身边那些细微的小事,发现曾被忽视的美好。四是建立亲密、稳定、有意义的社会关系。让自己跟朋友、亲人谈心、陪伴、活动,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加紧密。五是学一些让大脑功能交替兴奋的技能。高三高强度的学习让考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任务上。考后不妨学习如何交替兴奋,让一部分大脑功能得到休息。通俗地讲,就是培养多重爱好,人不能只爱一件事情或只会做一件事情。六是对未来的人生目标进行考量,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还能干什么。
彭凯平:对待高考成绩,考生通常容易陷入几个思维误区:一是灾难性思维,过分看重一场考试和人生道路的关系,很丧气地觉得一旦高考失利,未来就彻底没有好出路了。二是控制幻觉,觉得所有事情都有人控制,高考失利有阴谋、不公平。三是犬儒主义,一旦没考好便愤世嫉俗,消极躺平。四是过度完美主义,觉得不够好,一定要做得更好,比如本来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没考上北大清华就不依不饶。
文章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njshkxzz.cn/zonghexinwen/2022/060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