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4/29]
- · 《南京社会科学》投稿方[04/29]
- · 《南京社会科学》数据库[04/29]
- · 《南京社会科学》期刊栏[04/29]
以教育名世 以人才报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的立项结果,南京师范大学共获批8项,立项总数位于全国高校并列第7位,其中重大项目2项,居全国高校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的立项结果,南京师范大学共获批8项,立项总数位于全国高校并列第7位,其中重大项目2项,居全国高校第一。2022年9月10日是南师大建校120周年,这无疑是一份最好的校庆礼物。
赵生群教授历时8年完成“二十五史”之首——点校本《史记》修订,并在全球25个城市的31家书店同步首发;汪永进教授在石笋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理解亚洲季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沈冠军教授领衔的研究,将北京猿人的生存时间推向了更久远的77万年前;王文教授团队围绕河蟹“颤抖病”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地方经济作出积极贡献;徐敏教授聚焦海岸带资源环境,以海岸带现代过程研究为基础,以水产养殖与海洋渔业资源、海岸带空间规划与资源利用、滩涂湿地保护与修复、海洋遥感与信息系统为特色,助力国家和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
承继“厚生” 培育英才
(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崔欣伟 陈祝峰 徐翎)
问鼎一流 时代担当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120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以“厚生”为内核的传统精神,激荡着继往开来的青春理想。
感恩为魂,奉献如歌。南师大文学院87岁高龄的老党员凌焕新教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100万元,用于设立“感恩奖学金”。近日,在南师大建校12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又收到一笔200万元的捐赠用作设立奖助学金,捐赠者是文学院退休教师王若川教授、教科院校友陈玲芬老师夫妇。他们满怀深情地说:“南师‘厚生'精神影响着我们一生。”
百廿风华,筚路蓝缕。厚生致远,再谱华章。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师范大学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为建设最好的南师、唯一的南师、第一的南师,奋力书写属于南师人的时代华章。
2011年秋天,教育部工作组专程拜访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邀请81岁高龄的她出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鲁洁带领团队为之倾尽心力。《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迄今已为全国总计1.5亿名以上中小学生使用,并获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2005年,南师大在全国率先成立教师教育学院。通过“择优推免”探索本硕衔接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方式,历任校长坚持给师范生上“学为教育家”第一课。2014年,南师大申请获批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
百廿学府,根深叶茂,桃李万千。自1952年南京师范学院成立以来,学校已经培养了50余万名毕业生。他们在为国家增光添彩的同时,也向社会展示着浸润血脉的厚生精神,成为母校办学成就的生动注脚。
长期以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一直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师范以光 桃李芬芳
“对于南师大来说,师范是底色,是旗帜,是历史的根和魂。‘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的启动,让学校的‘十四五'发展有了好的开端。”校长华桂宏说,“学校将以卓越教师改革项目为引领,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国家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努力建成国家教师教育示范高地。”
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地科院博士生导师汤国安教授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将教授专业知识与传递正确价值观巧妙融合。他开展的“GIS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一带一路GIS”过程中领会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完成“红军长征GIS”作业中感悟先辈英烈的苦难辉煌,精彩有趣、富有启迪。自2004年到南师大工作后,汤国安便主动挑起主抓本科教学的担子。学院的很多知名教授受其感召,纷纷给本科生班当起班主任,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在全院上下蔚然成风。
这种尽己所能关怀他人与社会的“厚生”精神,在学校不同发展时期的人才培养中始终得以弘扬,感召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进入南师大求学、追梦,启迪他们走上社会后带着同样的人文关怀在各行各业耕耘、奉献。自2002年起,南师大开始组织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截至2022年8月,共向全国各地选拔输送了近300名优秀志愿者,“厚生”的火种遍布各个角落。
文章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njshkxzz.cn/zonghexinwen/2022/0920/929.html